close

   台北城原有5座城門,現僅存4座;在這4座古城門當中,只有北門保有原貌。本文從網路搜集了這5個城門的老照片各1張,您有興趣看看嗎?

(1) 東門(景福門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1:附有城牆的景福門
    東門(景福門)建於清光緒8(1882)。「景福」的詞義是大福,語見《詩經》。東門是現存的台北城門當中環境最為寬廣的。可惜的是,民國55(1966),市政府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將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、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,此後城門盡失清代的原貌。

(2) 西門(寶成門)

       圖2:從城內看寶成門

    西門(寶成門)於清光緒8(1882)竣工,擁有台北府城的城門當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。「寶成門」之名,由於連結艋舺,因此取「寶物成就」之意,盼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而得名。可惜的是,1905年,日本政府以「市街改正」為由,將西門加以拆除。

(3) 南門(麗正門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3:已拆除城牆的麗正門

    南門(麗正門)於清光緒5(1879)建立,為台北府城的正門。南門規模為五個城門當中的最大者,故「麗正門」之名,可以想成是壯麗的正門。可惜的是,民國55(1966),市政府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將南門的城樓,即樓閣的部份,由閩南式改建為仿華北樣式建築,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。

(4) 小南門(重熙門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4:附有城牆的重熙門

    小南門(重熙門)由板橋林家捐資,於清光緒5(1879)建立。「重熙」的詞義是非常光明的樣子,「重熙門」之名,是取其「盛世興隆,光輝普照」之意。可惜的是,民國55(1966),市政府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,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仍維持原有建材造型。

(5) 北門(承恩門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5:附有城牆的承恩門

    北門(承恩門)於清光緒10(1884)建造完成,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當中,如今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。「承恩」的詞義是承受君主的恩德。民國55(1966),市政府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將東門、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,使其原貌盡失。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,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(北門高架橋),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,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,不再改建。民國65(1976),北門高架橋開工,在學者極力爭取下,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,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,使得北門能夠幸運地被保留下來。

  看過以上的老照片,可以知道,如今只有北門保有原貌,是真正超過百年的古蹟;至於東門、南門和小南門,只有下半部(即城座)是超過百年的古蹟,至於上半部(即城樓),則僅歷時50年而已。

[參考資料]

  (1) 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(簡稱為《國語辭典》)  

  (2) 《維基百科》

  (3) 谷歌網站

[相關閱讀]

  (1) 台北東門圖片

  (2) 台北西門圖片

  (3) 台北南門圖片

  (4) 台北小南門圖片

  (5) 台北北門圖片